硕士生找什么样的工作才算是好工作?
体会一:“起薪高”不等于永远薪水高
国内电子行业大而强的外企很多:
如三星电子、微软、苹果、intel、安捷伦等。
国内IT大企业有:
中国移动、中国联通、中国电信、华为、中兴等等。以上公司均属于世界500强,甚至是200强以内的IT精英企业。
近年来,确实有“导师眼里差劲的硕士生”进入这些行业工作的。
他(她)们的签约起薪一般是1W-3W以上。
但是企业招人的目的是为企业创造效益,而不是只看重那些只会说,不会做的人。
他们的初衷也是寻求高素质、能给企业做贡献的员工。
可想而知,一个在学校懒散、不思进取、浮躁、急功近利的硕士生,即使顺利进入该企业,但在企业的后续表现也是可想而知的。
要不很快被开掉,要不长期坐冷板凳,得不到晋升,等于被软解雇。
慢慢的只有自己走人了之,重新找个单位。
除非你是具有“关系硬”的背景的人(这毕竟是少数和例外,不具有普遍性)。
体会二:“热门行业”不等于永远热门
就业本身是具有阶段性的,就如上世纪80-90年代,国营大厂的工人远比知识分子、甚至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地位还高。
当年的很多女知识青年都还想找个城市工厂的男工人结婚。
结果呢,没几年光景,有本事的纷纷下海,没本事的纷纷下岗。
最近中央台一套黄金时间热播的“下海”电视剧中的两个人物:陈志平与旷大成就是一个时代的代表。
陈志平本是循规蹈矩成习惯的人,只想把一家人团在一起,日子是穷是富倒不在他心上。
可惜造化弄人,他的心愿一再落空,弟弟妹妹一个一个离他而去,就连他心爱的妻子,最后也跟他离了婚。
他的苦闷有谁知道?幸而后来他也干上了建筑,当上了经理,还得到了前小姨的爱,总算实现了“好人必有好报”。
旷大成,正像不少先富起来的标兵,他缺少文化,举止粗俗,站在车水马龙的马路中央,打着“大哥大”炫耀富贵身份,让车流围他绕道而行,这在当时确实算一个成功者。
可时代进步了,才觉得缺少了文化、修养及内敛,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。
如果真的仅仅用“薪水”高低来衡量工作的好与坏的话,那可以说,科学网上的博主们所从事的都是些“没劲”的工作了。
真的,还不如在大城市繁华地段摆地摊了。
言归正传,一个人找工作不是说他(她)是否进了大企业,大外企,就是找到好工作了。
而是要看这个工作是否他(她)喜欢,是否能发挥他的才能,是否具有竞争力和自身发展的空间。
我认为,这才是所谓的“好工作”。
比如,今年我实验室就有一个很优秀的学生(未去大公司实习的),却找了一个不怎么有名的企业,而且还不在大城市,是一个地级市。
但工作不到2个月,单位领导就很赏识他,已经给他提到了项目主管的位置。
体会三:要看前景,着眼未来
张海霞老师的博文:“研究生毕业找什么工作?”写得很好,我还专门转发给我实验室的研究生看了,大部分同学是比较认同的。
人要着眼未来,而不是仅仅看目前企业规模和效益问题。
尽管大企业、大平台能给你成功的机会要多一些。
但是,这机会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,即那些踏实、务实、勤奋、专业基础扎实和学到了真本事的人的,而不是那些“导师眼里差劲的研究生”的。
我也经常鼓励研究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读博、出国,或者尽量找那些需要涉及技术层面的工作。比如高校、高层次研究所等。
从短期来看,尽管起薪低,但就个人而言,具有发展潜力的空间很大。
再加上个人努力,成功的机会很多。因为你是研究生毕业,是具有独立承担和从事科学技术研究能力的人。
这才是最适合你的工作,也就是所谓的好工作。
尽管我国的科研体制还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,但比起复杂的社会大环境来说,还是相对公平的地方。
体会四:学好真本事是找到“好工作”的硬道理
很多在校学生抱怨社会不公,抱怨体制存在问题。
学得好,不如“背景好、关系硬”等。说真的,整天抱怨,等于徒劳;那么还不如自己干点实事,学点东西。
仅凭个人能力是没法改变体制和社会的,还不如顺应社会,顺应体制。
毕竟大部分人是没有关系的,没有家庭背景的。
所以,我们只有学好本事,再才考虑挣钱的事情,也只有学到了真本事,才能找到真正的好工作。
结论与建议
迟博士的博文“”的议题,也是有一定道理的,但属于小概率事件,不具有普适性。
但也绝不至于达到像曹建军博主所描述的那样“误人子弟!”
程度,仅仅是对某些个别想象的描述。
建议题目改为:“导师眼里差劲的硕士生也有可能找到好工作”。
另外,作为导师,我们也应有义务去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,培养学生立志为社会服务、为国家做贡献的意识。
尽量选择那些有价值、有意义的工作,才是好工作。
(这点可能很多博主可能要笑话我了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