取款系统维护不给出款怎么办 写给业务型产品经理的第一堂课(上)
在我还上学的时候,有一本很流行的经管类(成功学)书籍 –《把信送给加西亚》,原书至今我都没有读过,但是背封上的介绍依然印象深刻。
当美西战争爆发后,美国必须立即跟西班牙的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。加西亚在古巴丛林的山里,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,无法带信给他。美国总统必须尽快地获得他的合作。这时有人对总统说“有一个名叫罗文的人,有办法找到加西亚,也只有他才能找得到。”
他们把罗文找来,交给他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。关于那个“名叫罗文的人”,如何拿了信,把它装进一个油布制的袋里,封好,吊在胸口,划着一艘小船,四天之后的一个夜里在古巴上岸,消逝于丛林中,接着在三个星期后,从古巴岛的那一边出来,已徒步走过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,把那封信交给了加西亚——这些细节都不是重点,重点是:麦金利总统把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了罗文,而罗文接过信之后,并没有问“他在什么地方?”。
工作之后我才发现,类似“把信送给加西亚”的事情时有发生。
比如老板有一天会看着你的眼睛说“我们要做暗盘交易了,你去做一下暗盘的风控吧!”,或者是“这个季度打算把期权交易做了,你来搞一搞?”,好一点的情况是,老板在把信交给你的同时,会告诉你第一站该去哪里、如何走完第二站,做一盏明灯照亮远方的路,你要做的是不管用小跑着、徒步着还是摸爬滚打着,从此岸到达彼岸。但是随着一家公司的业务纵深发展,可预见越来越多的情形是没有人知道终点在哪里,作为一线的产品经理,你将不得不孤独一人的在未知的道路上探索,没有退路没有后援。
本文主要讲的事情,意图在于说明白一个业务型产品经理如何能独立搞定一块业务,成为送信的罗文。愿你在远方的路上自在独行,Enjoy 🙂
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,往往一些基础或横向的业务已经具备,如果企业希望能够继续往前走,自然会触及到能力圈的边沿,逐渐踏入深水区。此时作为业务产品经理的你,经常会临危受命,指派给你一块看起来不怎么难的活儿,说“给你3周时间,怎么样?”,但是这种一句话可以描述清楚的事情(比如“把信送给加西亚”)对你来说太大了,大到不知道该怎么下手,好比一口锅盔饼,硬到不知道如何吃下第一嘴。当然,你的任务是最终把事情搞定,至于如何把事情搞定,这个问题对别人来说不重要。
事情还是要做的。梁宁大师曾经在公众号“闲花照水录”中写过一篇文章,名为(我真的建议产品经理们认真读一读)。文章开篇所谈的是:不要谈产品和功能,多谈服务和特性。
为什么呢?举个例子:
比如说我们生产一个打孔机,用户要的是这个吗?
其实用户不需要一台打孔机,用户需要的是墙上有一个洞。
如果你定义自己在做的不是一个产品,而是一个服务的话,你的逻辑就会变成:我需要提供怎样一种服务让用户的墙上有一个洞?
那至少有几种方案:
第一个就是做一个打孔机,然后卖给用户;
第二个就是做一个打孔机借给用户,或者提供一个服务,用户需要的时候,我就上门去给他打孔。
以用户得到这个孔为目的去提供服务,而不是想着我要做一个打孔机,然后卖出去,这就是产品和服务的区别。
产品的对象是打孔机,服务的对象是用户。以产品为中心做思考的产品经理,产品谈得越多越容易陷入到对产品本身的自嗨之中,而忽视了真实的用户需求,这是非常要不得的。
有了“服务即产品”的意识,下一个问题是:实现需求的服务(业务)流程该如何制定呢?为了尝试说明,我们还是以打孔为例,拆解“给我一个孔”(也可以是“把信送给加西亚”)的服务设计流程。
假设我们提供的钻孔服务,是通过施工师傅完成的,那么服务流程中至少需要两个角色:用户、和钻孔师傅。完成服务流的过程是:用户提出钻孔需求,钻孔师傅开始钻孔,钻孔完成,明确这3个步骤后我们用泳道图(不明白泳道图是什么可自行知乎了解)表达一下这个过程:
(点击可查看大图)
貌似还少了些什么?比如在现实生活中,钻孔师傅总不是和用户黏在一起,随叫随用的吧?可能是用户一通电话,联系到钻孔师傅预约好时间,然后钻孔师傅上门服务。那钻孔作业完成后,孔的大小、口径、深度最终需要经过用户的验收,如果没有达到用户期望的标准,验收不合格该怎么办?是不是钻孔师傅就要做修补的工作,重新钻孔了。
于是可以得到一个更详尽的服务流程图:
(点击可查看大图)
修改点:
1 增加用户通知环节;
2 增加钻孔师傅上门服务环节;
2 补充用户验收环节,和合格/不合格情况下的流程。
这样,一个整体的服务流就完成了,看起来很简单。首先明确服务范畴,确认流程中的角色,制定流程结构框架,再以“问题发现/提出 — 问题解决”的方式逐步理清细节脉络,是一个产品业务流设计的通用拆解思路。如果能get到这一点,那么写到这里就可以全文终了,你已经具备一个业务型产品经理从0到1设计服务流程的方法了。
接下来尝试用该方法完成一道测试题:请设计一款“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基金代销系统”的产品服务。没有思路?那可以继续往下看。
接着上文讲,如果要设计一台ATM机该怎么做呢?假设我们把范畴限定在“取现金”服务上,那么服务的全流程又是什么?
沿着这个问题,我们做一下ATM机的服务流程设计。从一个用户取现钞的视角看,完成取现过程有这么几个步骤:插银行卡,输入密码,输入取现金额,ATM机吐钞,退卡。
整个服务过程中,有两个参与角色:用户和ATM机。我们将两个角色的交互流程用泳道图绘制出来,大致得到这么一张图:
(点击可查看大图)
仔细看又觉得好像有点不太对,比如说用户的银行卡是由招商银行粤海街道办分行发卡的,用户的钱也是在银行柜台存入的,那么此时一台位于宝安大道上的ATM机如何帮助用户实现读写银行卡,并且吐钞取现的呢?
再去多找一些ATM机和银行的资料,可以得出常识性的了解:ATM机是银行的终端机,内置有CPU和通信模块,也有负责存储现金、用于存放现钞的内置保险箱。
一台ATM机
因为有CPU和通信模块,所以当用户输入卡密码、填写取现金额时候,这段经过加密后的信息是经由ATM机传到银行后台,由银行后台做校验判断处理,再将“成功/失败”结果返回到ATM终端的。因为有这样的交互流程,所以除了用户和ATM机外,还需要引入一个新的角色:银行。
用户的钱是预先存在银行的,能够取出的现钞一定不能是无限的,也不能透支银行卡的吧?所以银行后台要去判断用户取现的额度不能超过卡余额。假如用户取现的额度是少于卡余额的,银行判定可以正常取款,但是存放在ATM机内的现钞也是有上限的吧,碰到的用户是思聪少爷,一次性要取10个亿怎么办?那么ATM机也要做判断,用户的取现额度不能超过ATM机存储的总现钞。
更新一下服务流程,会变成:
(点击可查看大图)
修改点:
1 密码校验:用户输入密码后,经ATM机通信传至银行后台,由银行后台校验密码是否正确;
2 检查银行卡余额:卡余额的数据是存储在银行后台的,用户输入提现的金额,由银行后台检查卡余额是否足够;
3 检查ATM现钞余额:ATM机检查现钞能否足够,能够给客户提取。
接下来继续按照“问题发现/提出 — 问题解决”的方式,补充更多服务细节。
比如将ATM机投入到测试使用中,发现有很多用户想要在出钞完后顺手打印取现凭条,那该如何满足用户的这个需求?为了完成这一附加子服务项,就要在ATM里再内置一个打印机了,打印机的正常运转还需要有油墨、有纸张等耗材。区别于主服务流程的“取现管理”,也要新增加一套“硬件管理”的子服务了:
(点击可查看大图)
修改点:
1 新增打印凭条流程,用户在取现结束后,可以选择打印凭条。由ATM机硬件管理完成凭条的打印。
在整理上面所有过程的时候,并没有考虑流程失败或者拒绝的情况,这样处理的好处是可以在完成主线流程前排除干扰。在主线流程丰富到一定程度后,就需要补充失败或者拒绝的流程了。
比如说,用户输入密码错误的情况,假如连续输错三次以上,机器就要吞卡了。吞卡之后,又需要联系用户到指定网点取卡;用户取现的额度超过卡余额的时候要给用户报错,让用户重新输入一个正确的金额;ATM机保险箱内现钞不足,无法完成用户的取现操作,更严重一点,如果ATM机现钞少于一定额度,就需要停机维护了。
补充完失败/拒绝的情况,流程图会变成:
(点击可查看大图)
修改点:
1 密码校验失败:如果密码错误,用户需重新输入;如果密码连续错误三次以上,机器吞卡并通知银行和用户;
2 卡余额不足:卡余额少于用户取现余额时,提示用户余额不足;
3 ATM机现钞不足:ATM机现钞不足时,取现服务暂停,通知银行维护。
看到这里,感觉一个完整的服务流程应该已经做完了吧?那我再来提几个拷问灵魂的问题:
1)用于打印凭条的纸张和油墨用尽了,打印机无法正常使用怎么办?
2)用户取现10000元,ATM机一股脑儿只吐钞100元,怎么办?
3)ATM机每次取现吐钞都多了,过了一个月还没有发现,怎么办?
4)ATM机吐出假钞被用户投诉了,怎么办?用户拿假钞找银行碰瓷,怎么办?怎么界定ATM机内有没有假钞?
5)用户的银行卡被人盗刷了,怎么办?
6)ATM机遭到暴力破坏,怎么办?
以上提及的都是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,是在主线服务流中可能遇到的异常流,异常流的处理的好坏决定着你能否保证服务品质稳定的输出。主线服务流的工作也许只用得到2成的脑力去思考,但是异常流的子服务设计需要用到8成的脑力。所以看起来一个“如呼吸一样简单流程”的ATM机,要保证服务运行的品质,背后有很多个岗位在做支撑。
总结一下,完成服务流程设计的过程是:
1)明确服务范畴;
2)确认流程中的角色和角色之间的关系;
3)拆分泳道图,拟定服务流程的初步主线框架;
4)以“问题发现/提出 — 问题解决”的方式,补充附加子服务的处理流程;
5)补充错误/失败/拒绝等服务流程;
6)发现异常流程,设计新的子服务流程处理异常。
流程设计过程和完成一张素描很像:1 先打好素描轮廓;2 再确立阴影关系;3 不断补充细节。
这个起形会比较累,是真的累,细节比较多,一点点画就好。首先先分析确定一些点,比如肩膀的点、头顶、左侧、右侧,然后画垂直中线,再画肩膀所在的横线,然后慢慢画出其他部位。
这张是开始铺色啦,可以看出我的铺色排线是顺着一定的方向排的,排线最好不要乱排
、
这张已经开始刻画啦,左右肩膀和头部已经刻画完成,开始画颈部了,刻画的过程就是要耐心,细细观察。
*图片来自于站酷,作者。
最终素描的完成度可能是在初期难以想象的(学过画素描的同学应该很好理解)。
2.5
因为ATM取现服务是串行的、单边的,所以在实际中新业务的起手复杂程度是超过做一台ATM机的。至少有下面3种情况会增加服务流程的复杂度:
1)并发
什么意思呢?比如在ATM机上,一个时间段内只允许有一个人使用,第二个用户先站后面排队,这样不可能两个人同时操作ATM机的,服务流程相对简单。
做电商业务则会不同,可能有1000个买家同时下单抢10双联名鞋的库存,买家太多鞋不够卖怎么办?如果发生了一双鞋同时卖给了10个人怎么办?
2)双边/多边
ATM/银行与用户的关系,是“服务提供方 — 服务消费方”的关系。类似于Uber这样的业务,是“服务提供方(车主)– 中介平台(Uber)– 服务消费方(乘客)”的关系,你需要在同一时间内,处理好车主、Uber和乘客的服务匹配,多个主体的服务流程拆解难度是要高于只有两个主体的。
3)两流(信息流和资金流)
这类情况多发生在电商/金融业务里,比如说你通过支付宝付款购买了一部 华为Mate 30Pro,账户里现金立马少掉¥6299,但这只是一个数字串的变化(信息流),真实的资金转移的动作(资金流)是发生在商户、银行、支付宝的清分和结算的时刻,因为有这样的业务逻辑,产生了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分离。如果再算上 华为Mate 30Pro 的快递运输,还会产生物流。
为了说明如何做好并发、双边和两流的处理,以富途证券(欢迎下载注册开户,长期招人欢迎投递简历)的融券卖空业务为例,做最简单的说明。
首先确定服务范畴是:客户可以借到证券,再将证券卖出以实现卖空。
再整理一下整个服务流程中的角色:
融券人,是指融券后卖出股票的人,融券人可以从券商处借到证券卖空,或者买入证券归还券商。
出借人,是指持有证券的人,将证券借给券商从而获得证券的利息收入。
券商,扮演了中央对手方的角色,出借人首先将证券借给富途,然后富途再将证券借给融券人,而不是出借人直接把证券借给融券人的。
这个业务流程中并发的情况体现在,同一时间内可能有1000个客户去融少量的100张券。
双边体现在“融券人 — 中央对手方 — 出借人”的关系上。
因为证券业务是交易T+0,交收T+2,有天然信息流和资金流,因此也存在两流的情况。
对于并发的情况,思路是先完全不考虑如何做处理,主流程完成后再调整。也就是说,先假设只有一个融券人、一个出借人,最后再引入多个融券人、多个出借人的情况。
对于双边的情况,思路是先处理完成两个单边,然后再合并为一个双边。比如对于融券,可以先理清融券人和券商的关系,理清券商和出借人的关系,然后将两套服务合并为一套服务。
举例说明一下
1)一个融券人与券商,在融券过程中的关系是:
(点击可查看大图)
2)一个出借人与券商,在借券服务中的关系是:
(点击可查看大图)
融券人只有一个,券商只有一个,出借人也只有一个,不用考虑并发和双边的情况,看起来很简单嘛。
3)接下来将两个服务流程合并为一个。过程中会发现,因为出借人不断的“出借/回收”证券,导致券池在不停变化,如果因为券池的减少而产生可融券的额度不够用,就需要对融券人做强行要求还券的流程了:
(点击可查看大图)
修改点:
1 合并流程;
2 新增券池不足强制还券的流程
两流情况的处理也比较好理解,上面的示例是在交易盘中的信息流处理,资金和证券的交收则是在T+2收盘后进行的。对业务足够了解,按“问题发现/提出 — 问题解决”的方式是可以继续推导出“资金流”的处理流程的。最后再考虑并发情况下可能会发生什么问题,需要什么样的特性做支撑,那么整个服务流程就算整理完了。
读到这里,也许实现一个基于“区块链的基金代销系统”的服务你已经有思路了(了解区块链和基金代销原理会很好入手),至少对于一个普通基金代销的主流程,花点时间是可以搞定的,类似这样:
(这张没有大图)
通过业务服务范畴的定义、流程的定义,一个产品经理可以明白不同特性的全局和部分的关系,并且有能力hold住核心服务的品质输出。接下来,请拿你的服务主流程
1)多和自己的研发聊一聊,因为你的方案可能导致研发成本失控;
2)多和合规的同事聊一聊,因为你的方案可能在监管条例下压根不成立;
3)多和营运的同事聊一聊,他们会帮你提出你可能未曾想到的问题。
然后将自己的思路书面化下来,翻译成大家都能看懂的语言,俗称“需求文档”。此时要恭喜你,可以达到40分的水平了。
结尾
《写给业务型产品经理的第一堂课》是给在一线的产品经理们的,上半部分想要阐明的事情是“如何实现完整的服务流程,并且保证核心服务品质”的方法。下半部分会从产品的其他角度做一些设计的拆解。
曾经也自我过这么一个问题:对于人才的培养,希望能够达到怎样的能力是合适的呢?这个问题我给出答案是“期望能够达到取代自己的能力水平”,对我来说一直是这样。
感谢阅读,全文未完。
参考资料:
梁宁:在腾讯的第一堂产品课——菜鸟产品经理还是有专业度的产品经理
梁宁:产品思维30讲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