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士生花7万5找人“代写论文”没过审,冤吗?
据封面新闻报道,近日,成都市青羊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代写论文索赔案件。高校博士生小李通过网店寻找了一个“代写论文”公司,前后支付了7.5万元希望写手帮忙完成其毕业论文。最终,小李称因论文质量差未通过导师审核,致使无法提交盲审。小李一怒之下将代写公司告上法庭,要求其退还全部费用。最终法院审理认为,原被告的行为均违反了学术诚信和公序良俗原则,双方都有过错,故只退还一半费用。
花7万5找人“代写论文”,结果还没过审,冤吗?乍一看,这名博士生挺冤的,7.5万元并不是小数目,可是钱花了,论文却没写成,还惹上了官司。但仔细想想,这真是花了冤枉钱的事儿吗?找人“代写论文”本就不诚信,还有理打官司?
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“代写论文”在网络各大平台屡禁不止,尤其临近毕业季更是“生意火爆”,但类似自吞苦果的案例也并不少见。据媒体此前调查报道,多名大学生被论文代写服务“坑”过,少则被骗数百元,多则被骗了数千元。“基本上要不回来钱,还被威胁称要找学校和网络曝光”。论文代写并不合规,骗子也正是利用这一点钻了空子,知道学生敢怒不敢言。而学生们以为是走了捷径,殊不知是落入了骗子的陷阱,不仅蒙受经济损失,还落得个学术不端的下场,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。
毫无疑问,论文代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。2018年7月,教育部部署严厉打击学位论文买卖、代写行为,对参与购买、代写学位论文的学生要给予开除学籍处分,已获学历证书、毕业证书要依法予以撤销和注销。因此,法院完全可以把相关线索依次反馈到学校、“**手”所在单位或其店铺所在地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,对于这样“未遂”的学术不端行为,高校也应有一定的惩戒与警示,不能听之任之,而“**手”以及背后公司也应该受到相应处罚。
毕业论文岂能“想买就买”?可在新闻评论区,我们却不难发现,这样的论文代写灰产并不稀奇。甚至还有网友替“**手”辩解,如今论文代写层层转包,最后真正的写手就挣五百块,拿着这么少的钱,怎么可能花十天半个月甚至一个月去打磨(论文)。这样的乱象,不仅严重挑战了学术道德底线,破坏了正常的学术风气,更违背了基本的公序良俗。对于造假双方来说,都丢失了做人最基本的诚信原则。
治理这类乱象,必须得从供需两端着手。首先,高校应加强对论文撰写的过程管理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点。一方面,对学术不端行为要严厉打击,一经发现严肃处理;另一方面,打造良好的学术风气,高校还需摈弃“唯论文论”的考核机制,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,让学生真正从机械的考核中解放出来,才能破除“造假”的土壤。
此外,相关部门也要加大对“**手”以及背后中介机构的惩戒力度。“东窗事发”后,“**手”以及相关机构不能置身事外,应受到相应惩处,这样才能双管齐下,让供需双方都收住手。
